诱发糖尿病的原因
诱发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糖尿病,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诱发糖尿病的原因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诱发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诱因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诱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等。
1、遗传因素:根据遗传背景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某些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或者是化学毒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都可能诱发糖尿病;
2、环境因素:造成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如化学毒物、辐射、免疫系统损伤、衰老、营养不良等,这些因素都可以使胰岛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引发糖尿病;
3、自身免疫系统因素:部分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有针对胰岛素的自身抗体,如谷胰岛素抗体等,可以削弱胰岛素的降解,造成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糖尿病。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可以导致胰岛细胞的破坏,造成胰岛素分泌障碍,从而引发糖尿病;
4、其他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等,都可以成为糖尿病的诱因。如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增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破坏胰岛素的功能,引发糖尿病。而高血压人群,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造成血管损伤,胰岛素的敏感性会下降,从而使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同样可以使胰岛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
如果出现糖尿病,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应合理膳食,适量增加摄入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等。
糖尿病病因科普知识
一、发病因素
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一)1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
(二)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二、糖尿病病理生理
(一)1型糖尿病的自然发病过程
第一期(遗传易感性:与HLA某些位点有关)
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胰岛B细胞损伤)
第三期(免疫学异常:循环中可出现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尚维持正常)
第四期(胰岛B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功能渐降低,血糖升高,以致出现糖尿病)
第五期(临床糖尿病:胰岛B细胞残存量小于10%,显著高血糖伴临床症状)
第六期(临床糖尿病历经数年或多年后,B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极低,失去对刺激的反应,许多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二)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
(1)早期病理改变
早在1910年即记载了1型糖尿病患者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的急性胰岛炎,随后报告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6个月后死亡的个体尸检显示胰岛的2/3有上述损害,存活的B细胞不到总量的10%。但病程长的患者无淋巴细胞浸润。1型糖尿病病程较短的患者可见胰岛B细胞的局部再生,但随着疾病的进展,B细胞的局部再生越加少见,且再生的B细胞随之亦被破坏。
(2)晚期病理
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1.5~34年后的尸检显示:由于占正常胰腺98%的外分泌组织的萎缩,胰腺重量下降。外分泌腺的萎缩可能由于缺乏高浓度的胰岛素通过血管床对本身胰腺的灌注,胰腺内高胰岛素浓度对其自身有营养作用,而该作用是皮下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所达不到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少且小,重量不到正常人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1/3,B细胞几乎完全缺乏。胰岛几乎仅包含α细胞和σ细胞及位于胰腺头部远端的PP细胞。每个胰岛内α细胞和σ细胞的数量正常或增加,胰腺内总的α和σ细胞的量在正常范围。
(三)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
(以下1-4条为核心病因)
1.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
2.肝糖生成增加
3.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
4.脂解增加
5.胃肠道肠促胰素作用减弱
6.胰岛α细胞胰高糖素分泌增加
7.肾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8.脑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三、中医辨证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一)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母体胎养不足、后天损耗过度、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肾阳偏亢,使胃热盛而消谷善饥。
(二)饮食不节、形体肥胖、长期过食
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三)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消渴患者始则阴虚燥热,而见多饮、多尿、善饥。时日既久,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如全身困倦乏力、食少难化、大便溏薄、口干不欲饮、夜尿多而白天反少,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或淡黄。这是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糖尿病的人群划分
1、新生儿糖尿病
医学上把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称为新生儿糖尿病,但发病率不高。
2、小儿糖尿病
多为第一型或需胰岛素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引起高血糖及尿糖,小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眼及肾脏受累。
3、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1997年ADA和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报告,将其归类为特殊型,属单基因突变的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所致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
是妊娠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由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高血糖。根据其定义,该类糖尿病包括妊娠前即已存在但妊娠期间才诊断的和随着妊娠期而发生的。
5、老年糖尿病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年龄概念目前尚不统一,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
年轻人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年轻人可通过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定期检查等措施预防糖尿病。但如果本身存在糖尿病,则属于高危人群,应积极调理。
1、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年轻人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等。同时注意避免经常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如蛋糕、糖果、蜜饯等,以免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不利于病情控制;
2、适当运动:日常生活中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包括游泳、慢跑、打羽毛球等,可有效消耗体内多余热量,促进脂肪燃烧,有利于预防糖尿病。还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素质,对预防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3、保持良好心态:年轻人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应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机体会分泌较多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诱发糖尿病;
4、定期检查:若是有家族遗传病史,或者自身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则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如空腹血糖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等,有利于尽早发现糖尿病。同时也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明确是否存在糖耐量异常,若存在糖耐量异常,则应积极调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对于妊娠期妇女而言,还应注意定期到医院产检,以明确自身身体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糖尿病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患者会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吗
糖尿病患者会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高血糖水平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较低。
1、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细菌容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脏,会沉积在心脏瓣膜,容易侵犯心脏内膜,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此疾病常见于糖尿病或其他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风湿性心脏病: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导致患者出现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会出现肺动脉高压、中心性发绀等情况,容易出现心脏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3、动脉粥样硬化: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明显,血管病变更加严重,会引起小动脉受损,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此疾病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后对血管的损伤更为严重;
4、其他原因: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下肢动脉狭窄等,也会并发风湿性心脏病。
建议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适量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要注意避免感冒,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